微纪录丨《巫咸鉴宝》第五集:古代巫盐出山的三种渠道,现在还保留了哪些?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2-10-28 08:00
听新闻

巫盐一出,天下索求。在巫盐盛产的年代,盐道,承载着输送物质与文明的使命。

盐卤泉眼,位于宝源山下河道北岸,早期灶户们都是用人力挑卤水到南岸熬煮,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直到宋嘉定年间,盐官孔嗣宗发明了一个绞篊笕卤的办法,以竹篾编织成碗口粗的蔑藤,用绞车架起,置于南北两岸高处作牵引缆绳,以竹笕为输送管道,首尾相连,悬挂在牵引绳上,横跨后溪河。因其特有的构造方式与功能,人们将之称为绞篊。

一道道绞篊就此解决了笕卤过河而不被洪水冲毁的难题。

相较于“绞篊”,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在大宁河畔创造过更加惊人的壮举。

在大宁河沿线的山壁上,有许多排列规律的栈道孔,由宁厂后溪口,出剪刀峡,过巫溪老县城,由庙峡入巫山,绵延近百公里。

有专家推测,这是战国晚期,因盐业发展需要,在大宁河沿线修建的一条栈道,凿出石孔后,将木梁插入其中,上或架竹笕,由此引出盐泉至巫山熬制。

而今,栈道已不见踪迹,空留下排排石孔。远看,石孔呈整水平分布。近观,石孔呈多行并列方式排列,石孔皆为方形口,大小均匀,间距平等。而绝壁上石孔的开凿工艺,至今也依然是一个谜。

这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平梁式栈道。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栈道工程遗址。

除栈道外,巫盐运输的途径还有水路和陆路。据《山海经》记载,善驾舟楫的巴人,凭借高超的驾舟技巧,从事巫盐的运输及贸易活动,沿大宁河驶入长江,再运送至各地。

陆路,是指盐工背夫用肩挑背驼的形式,在崇山峻岭间走出的一条条秦巴楚古盐道。盐道以大宁盐场为圆心,东到江汉平原,东北到豫西平原,北到汉中盆地、关中平原,西到成都平原,南到云贵高原。像一张纵横交错、蜿蜒盘旋的路网,连通了一座座山川河流。

巫盐古道,弥漫着巫盐的咸味,这咸味里,有背盐脚夫血汗的咸苦,他运送着盐,更运送着渊源流长的巫文化和盐文化。人类早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在盐的运输中得以传递,影响深远。

文案:彭钰杰 冉长军

后期:陈婧

外联:冉长军

摄像:从鑫 彭钰杰

审核:张译文 李成 杨光

出品单位:

巫溪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巫溪县文物局

联合出品:

巫溪县博物馆 巫溪县文物管理所 巫溪县文化馆 巫溪县图书馆

制作单位:

重庆华龙网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