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5次穿越台风眼 行程2万公里追了100多个风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2022-07-06 09:38
听新闻

夏季是台风的高发季,有一群“追风少年”,在台风来临之际,不远千里前往追踪,一边拍摄一边测量和记录关于气象的宝贵数据。近日,台风“暹芭”携风带雨强势影响我国华南地区,海南、广东多地雨量打破同期历史纪录,还在广东诱发了至少3个龙卷风。虽然7月4日早上8点,中央气象台已经对其停止编号,但它对我国的影响远没有停止。7月2日“暹芭”在广东电白登陆的时候,“追风”爱好者苏镝坷和同伴小王驾驶着载有测站和风速计的车5次进入台风中心,获得了台风中心的气压、风速、湿度等数据,甚至拍摄到太阳露脸视频资料。7月5日,苏镝坷和小王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讲述了他们一路“追风”的故事。

发现台风“暹芭”数据异常

临时决定追踪

7月2日15时前后,今年第3号台风“暹芭”在广东电白县登陆。由于受到台风的正面袭击,7月1日至3日,海南岛、广东中西部和南部沿海、福建东部、广西东部和南部等地陆续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累计降水量超过250毫米的站点达到了268个。此次“暹芭”登陆前后还诱发了至少3个龙卷风。

直到4日早上8点,中央气象台对台风“暹芭”停止编号,但其对我国的影响远没有结束,减弱后的残余环流仍然会继续沿东北方向北上,并与西风槽结合,给中东部十余省区市带去一轮较强的降雨过程。

在“暹芭”2日登陆的关键时期,00后追风爱好者苏镝坷和同伴小王驾驶着载有测站和风速计的车辆不断往返电白、茂名、博贺等地,5次穿越台风眼,获得了台风中心的气压、风速、湿度等数据,甚至拍摄到太阳露脸等珍贵视频资料。

苏镝坷是个00后,祖籍四川成都,在浙江长大。他从小就对强对流天气感兴趣,小学开始自学气象知识,探索风暴的奥秘。他的另一个爱好是摄影,中学开始学习视频和照片的拍摄制作,2019年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摄影专业。

“追风活动”最早兴起于国外。第一位得到公众承认的“追风者”是美国的大卫·侯德莱(David Hoadley),他从1956年开始利用气象部门和机场的数据“追风”,并且创办了《风暴轨迹》(Storm Track)杂志。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澳洲、南美洲、非洲也出现了“追风者”,他们的故事曾经被拍摄成很多影视剧。近年来,中国开始出现比较持续的追风者,苏镝坷就是其中之一。

他从2018年夏天开始“追风”,到去年已经追踪了100多个风暴,行程2万多公里,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作为一个摄影人,苏镝坷一直希望能够用可视化的手段捕获风暴这种大自然的力量。

“中国气象爱好者”组织的小王也是一名00后中国“追风者”,他和苏镝坷发现,“暹芭”的核心云团在6月30日晚上和7月1日白天出现迅速爆发,然后逐渐构建台风眼,增长的速度比较快。根据天气预报,“暹芭”可能于7月2日下午在广东电白附近登陆,所以他们紧急决定进行追踪。

苏镝坷也想借助追踪“暹芭”进行一个方案验证,测试新的“追风”方案,“有新的摄影系统,也有新的仪器,一切基本上都是新的,今年就可以完整地去测气压蓄力和风速等各种各样的数据。以前是用那种手持式风速计,它可能只能测一个点位,今年的新仪器可以测出风速的连续变化。”

穿越5次台风眼

检测数据得来不易

7月1日晚,他和小王一起从杭州飞到湛江,随身带了很多装备,包括传感器、风速器和好几台拍摄设备,一路上都是自费。

第二天一早,他们和当地的一个“追风”爱好者在车顶部署好测量站和仪器,然后向东方的台风登陆地进发,寻找合适的机会进入台风的眼墙和风眼。

台风是一种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的范围比较大,持续时间比较长,追踪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有比较强的突发性,持续时间比较短,所以追起来困难一点。

苏镝坷不是第一次穿越台风,去年台风“烟花”登陆的时候,他曾经穿越过一次。“烟花”的移动速度相比“暹芭”更慢一点,风力也不如“暹芭”。

“暹芭”的台风眼直径大约有30-50公里,登陆之后风力虽然大大减弱,依然有着惊人的威力。另外,“暹芭”带来的降水量比较大,苏镝坷的伙伴小王说:“我们3日晚上离开湛江,但是那天台风虽然走了,暴雨还是下个不停,所以说降水比较厉害。”

气象专家判定台风登陆是以它的几何中心上岸以及风场来判断,实际上,台风眼是一个圆形结构,它的几何中心还在海上时,台风眼可能已经到岸上了。

他们在2日那天上午10:00左右出发,10:45左右第一次进入台风眼,而“暹芭”正式登陆是当天15点左右,他们追踪着缓慢移动的台风,到将近19点的时候,一共穿越了5次。

苏镝坷和小王来回穿越并非出于好玩,主要是因为穿越时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一次完不成,“我们需要测台风眼内不同区域和台风眼外的数据,通过它们才能判断台风登陆时的准确强度,后期还需要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严谨分析和校正。”

虽然台风的移动速度不快,但由于需要同时操作很多设备,两个人在追踪时时间都不够用。“不知道该先操作哪台设备,因为要拍摄风雨等比较大的场面和台风眼里的景象,又要看数据是不是在正常运作,所以手忙脚乱的。”苏镝坷说。

之所以决定尽可能多地穿越,主要就是看从台风外转到中心的气压变化,再拍一些台风的镜头。“我们基本上一直在跟着它往西走。”

苏镝坷去年和伙伴们追踪台风“烟花”的时候,也曾在台风眼里待了一阵子,不过“烟花”的结构没有“暹芭”好,所以这次测到的数据更宝贵。

他们发现,从台风“暹芭”的外围到台风眼,气压是逐渐下降的,越过台风眼之后,气压不再下降,开始回升。他们在穿越时明显感觉到有一个风雨渐弱的过程,台风眼里的温度有所回升,风力小很多。

“暹芭”以台风级登陆,中心相对平静,风雨明显小很多,甚至不怎么下雨,稍微有点风,太阳可能会从云层里隐隐约约透出来。如果是超强级别的台风登陆,台风眼会更加通透和宁静。

小王说:“我们第一和第二次进出台风眼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刚进去的时候雨会变小,然后雨渐渐停止,天空会变亮,虽然没有那种太阳突然出来之类的现象,但是天空会明显变亮,周围的气温明显升高。”

他们发现,在陆地上追风,实地测到的气压数据比海上测量站测到的气压数据要高一点,因为海上毕竟更靠近台风的中心,而风速数据和当地的一些测量站数量还是比较吻合的。

连续穿越5次台风眼,在国内的追风活动里算是比较突出的。“以前很少有人进过台风眼,即使有人进去,也很少像我们这样不断地在台风眼里反复穿梭,多测到一些数据肯定会有用。”小王说。

中国追风活动还在起步

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追踪台风等强对流天气是有风险的,它们不仅会伴随强风、暴雨、闪电等现象,而且因为路径很难准确预测,经常要随机调整追踪路线,路上经常会遇到意外,需要高度警觉,注意路线规划。

他们在现场测到“暹芭”的最大风力是10级左右,“车辆在国道上行驶的时候,可以感觉到车身左右摇晃,方向盘有一点不受控制。”

因为“追风”多年,苏镝坷和小王已经很有经验,他在追逐“暹芭”的时候,主要是以开车走国道为主,选的都是比较宽阔的地方,避开大树或者电线杆,尽量不开到有山的地方,安全系数增加很多。但是沿途基本上都在下暴雨,要穿越这些雨区,还是有一点凶险。

虽然他们有很高的安全意识,有时为了测到比较好的数据,或者拍到比较好的画面,还是会冒一点险。

在国道上风特别大的时候,小王很担心树枝掉下来砸到车上。“我们开到一半的时候,就看到国道前面的道路上有一些很大的树倒了,阻断了去路,最后还是靠很多路过的司机一起帮忙把树搬走,大家才能重新在国道上行驶。我们追踪过程中会去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有一次到了一个半岛,那里有一座山,基本上没什么人,而且都是土路,如果当时突然山洪暴发,或者车辆陷在泥里就很难脱险。”

小王认为,中国的“追风”活动处于开始阶段,在“追风”策略和数据测量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爱好者们结伴追踪,但大多数人的任务分配不是很明确。很多中国追风者可能只是想看奇观天气或者图个刺激,很少有人会去测量数据。”

他认为追风时进行数据测量很有必要,他们做的气象数据分析也很专业,对我国的防灾减灾等气象事业的发展有帮助,“中国‘追风’活动毕竟是刚起步,我觉得以后会更好。”

5次穿越“暹芭”台风眼,获得其结构的数据和视频资料,苏镝坷感到很满意。明年他将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毕设作品早已确定,就是做一部“追风”纪录片,穿梭“暹芭”台风眼将会是其中的一个篇章。

紫牛新闻记者|宋世锋